跳到主要内容
专题故事

市建局推动「社区营造」 凝聚旧区居民实践自主更新

旧建筑被赋予新生命,巩固了历史街区的重要性,更为社区带来活化新动力。旧建筑被赋予新生命,巩固了历史街区的重要性,更为社区带来活化新动力。

市建局自2019年起,於士丹顿街/城皇街项目一带推行以「社区营造」为核心的活化项目,探索城市更新的新方向。项目透过凝聚社区持分者力量,推动地区自主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保留唐楼原有的建筑特色与历史风貌,促进新旧融合。项目凭藉在建筑、保育、创新设计、可持续性及推动社区连系各方面的工作,获得多个专业建筑和城市设计奖项肯定,包括早前获颁发2024年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的实体落成专案—城市介入专案大奖,反映项目在多个层面获得业界广泛认同。

项目早前获颁发2024年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的实体落成专案—城市介入专案大奖。士丹顿街/城皇街项目项目早前获颁发2024年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的实体落成专案—城市介入专案大奖。

推动社区营造策略 促地区连结

上环士丹顿街一带,昔日被称为「卅间」,曾是香港战后印刷业的重要据点。其中一幢唐楼更是香港首份华文报纸《华侨日报》创办人岑维休的旧居,现已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承载著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光荫流转,唐楼渐渐失修老化,街区历史亦被人淡忘。面对此情况,市建局在2019年开展士丹顿街保育活化项目,采用多元手法推动社区更新与保育活化并行,为社区注入新的生命力。

市建局早在项目初期,便伙拍推动社会创新的香港社会创投基金展开「社区营造研究」,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社区工作者、居民和社区持分者合作,整理出一套融合「聚、创、合、传」(Converge, Cocreate, Collaborate and Convert)为核心的「4C」社区营造策略规划框架(下图),促进社区主导地方营造,并与中上环一带其他保育活化项目如中环街市PMQ大馆等,产生协同效应,带动地区活力与连结。

社区营造策略规划框架

「4C」社区营造策略能按部就班地,帮助开创及培育永续发展模式,让社区能够共创、参与和承传更新过程。

为旧建筑注入新生命 归纳社区四大愿景

市建局透过「社区营造研究」,归纳出项目范围一带居民对社区未来发展的四大愿景,包括「知识共聚」、「民生共创」、「社区共享」及「身心共融」。为实践并深化这些愿景,市建局复修了九幢楼龄逾60年的唐楼,除保存建筑美学与历史价值之外,亦以培育社区营造精神,按区内居民的共同愿景,延续这些唐楼昔日作为居所的用途,为旧建筑注入新生命。

三组建筑物的外墙设计,以印刷业为主题,采用黑白、单色及四色印刷风格,象徵印刷技术的演变,以反映区内印刷业的历史;楼宇内部亦以报纸编采、排版及发行等元素创作多幅壁画,重现昔日报业的场景,展现街区的历史及文化底蕴。而且,项目内部亦重新布局,市建局除将唐楼空间改划成38个不同大小的单人或双人单位外,亦全面升级楼宇设施至合乎现今标准,并增设光纤网络。项目以「共居」的概念营运,吸引来自不同背景或文化的人一同居住,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及交流,并将这互动推广至邻里及社区,建立成一个更密切的生活社群,回应「民生共创」和「社区共享」的社区期望。旧唐楼复修后,不再只是历史遗迹;这些建筑物活化后更是社区的核心,连系区民、建立睦邻关系及创造生活。

设立「唐楼体验馆」 延续历史记忆

九幢唐楼中,士丹顿街88至90号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除了保留唐楼的楼梯及以传统「上海批荡」工艺展示的外墙饰面外,市建局在其一楼设立「唐楼体验馆」,原址保留了室内红砖墙身及花纹地砖;又将部份原装木窗、木门、门框拆下修复,重组成一幅摺门重置於馆内,并以充满旧日足迹的家居用品布置,让访客近距离感受昔日生活环境与建筑工艺,延续历史记忆。

市建局在士丹顿街88至90号内,设立「唐楼体验馆」,让市民感受旧日的生活足迹。

)旧建筑被赋予新生命,巩固了历史街区的重要性,更为社区带来活化新动力。市建局在士丹顿街88至90号内,设立「唐楼体验馆」,让市民感受旧日的生活足迹。

除了完成旧唐楼的复修、保育和活化,市建局亦担当「促进者」角色,与社区团体协作,推动跨代共融与居民参与,举办不同活动,如邀请区内学校参与壁画创作及社区导赏团,让街坊认识本地历史文化,实践「知识共聚」的愿景。此外,市建局与街坊合力开辟社区苗圃,鼓励区民共同种植,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进一步推动「身心共融」的社区氛围。

市建局士丹顿街保育活化项目,为残破历史建筑赋予新生命,配合社区营造手法,将社区对「知识共聚」、「民生共创」、「社区共享」和「身心共融」的四个愿景实现,活化作多元用途,延续它在社区以至城市当中的角色。

由主导角色演化至协作者 落实社区愿景

在活化士丹顿街项目的进程中,市建局的角色更从主导变成协作,逐步加强社区持分者的意识和参与度,并将项目推进成他们自主筹划和由居民主导的市区更新案例。

位於华贤坊台阶的「社区苗圃」是首个试点,市建局将社区内一块丢空已久的土地创造为种植区,并协助招募街坊成立义务园丁小组及举办工作坊,分享基本栽植技巧。此后便交由居民自发组成的义务园丁接手、合作打理。最后,居民更开辟多一个种植区,发展成为「社区苗圃2.0」。现时两个社区苗圃已成为邻里聚脚点,更吸引了咖啡店进驻苗圃旁边的店铺,为社区增添活力。

街坊自发接手义务打理社区苗圃,种植花卉,并吸引到新旧居民共同参与。街坊自发接手义务打理社区苗圃,种植花卉,并吸引到新旧居民共同参与。

另外,居民亦善用社区客厅举办不同类型工作坊和活动,令社区客厅成为构建社区网络的空间。与此同时,市建局再在街区增添四幅壁画,为社区带来新景象,更带动周边大厦业主自发请来艺术家为其大厦外墙创作巨型壁画,以至鼓励到业主进行楼宇维修工程时,参与市建局资助的美化街区计划,配合街区环境设计其大厦外墙的饰面,提升了整体街区的形象。这种由居民高度参与及自主更新的模式,不单实践了「自己社区、自主更新」的理念,亦令更新后的地区和居民邻里变得更融和、更有温度。

市建局在中和里大厦外墙创作壁画,将昔日印刷业的历史以艺术呈现。市建局在中和里大厦外墙创作壁画,将昔日印刷业的历史以艺术呈现。

由「点」出发  鼓励社区参与

市建局以整全的市区更新模式,结合活化、保育、复修工作,并融入社区为本的地方营造理念,推动可持续市区更新。这模式由「点」出发,以旧唐楼的活化为起点,逐步延伸至周边街区,连结街坊、商户与社区空间,鼓励社区持分者主动参与、共同创造,将「点」扩展为「线」与「面」的社区网络,改造街区面貌,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素。

「共居」项目内的社区客厅,成为了附近居民的聚脚地。「共居」项目内的社区客厅,成为了附近居民的聚脚地。

市建局透过创新思维及与其他社区持分者的协作,在活化过程中保留原有建筑承载的街区历史之外,亦融合城市更新与社区连结,推动「聚、创、合、传」的社区营造策略,促进居民参与,展现社区共同创造的潜力。市建局期望,透过这种更新模式,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激发区民自发的创意与参与,以保存不同街区的地区特色,并推动地区经济与社区的长远发展。市建局更将此项目的经验整理成《社区营运者手册》,作为推动社区营造的参考蓝本,鼓励更多持分者参与城市更新。

由此可见,士丹顿街保育活化项目不只是建筑物的活化和更新,更是促成社区意识建立、加强居民凝聚力、共同参与的一个示范,达到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及其长远可持续发展,展示了「自己社区、自主更新」的可能及可行性,为其他旧区提供具参考价值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