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題故事

市建局推動「社區營造」 凝聚舊區居民實踐自主更新

舊建築被賦予新生命,鞏固了歷史街區的重要性,更為社區帶來活化新動力。舊建築被賦予新生命,鞏固了歷史街區的重要性,更為社區帶來活化新動力。

市建局自2019年起,於士丹頓街/城皇街項目一帶推行以「社區營造」為核心的活化項目,探索城市更新的新方向。項目透過凝聚社區持分者力量,推動地區自主更新與可持續發展,同時保留唐樓原有的建築特色與歷史風貌,促進新舊融合。項目憑藉在建築、保育、創新設計、可持續性及推動社區連繫各方面的工作,獲得多個專業建築和城市設計獎項肯定,包括早前獲頒發2024年大灣區城市設計大獎的實體落成專案—城市介入專案大獎,反映項目在多個層面獲得業界廣泛認同。

項目早前獲頒發2024年大灣區城市設計大獎的實體落成專案—城市介入專案大獎。士丹頓街/城皇街項目項目早前獲頒發2024年大灣區城市設計大獎的實體落成專案—城市介入專案大獎。

推動社區營造策略 促地區連結

上環士丹頓街一帶,昔日被稱為「卅間」,曾是香港戰後印刷業的重要據點。其中一幢唐樓更是香港首份華文報紙《華僑日報》創辦人岑維休的舊居,現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光蔭流轉,唐樓漸漸失修老化,街區歷史亦被人淡忘。面對此情況,市建局在2019年開展士丹頓街保育活化項目,採用多元手法推動社區更新與保育活化並行,為社區注入新的生命力。

市建局早在項目初期,便夥拍推動社會創新的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展開「社區營造研究」,與城市規劃師、建築師、社區工作者、居民和社區持分者合作,整理出一套融合「聚、創、合、傳」(Converge, Cocreate, Collaborate and Convert)為核心的「4C」社區營造策略規劃框架(下圖),促進社區主導地方營造,並與中上環一帶其他保育活化項目如中環街市PMQ大館等,產生協同效應,帶動地區活力與連結。

社區營造策略規劃框架

「4C」社區營造策略能按部就班地,幫助開創及培育永續發展模式,讓社區能夠共創、參與和承傳更新過程。

為舊建築注入新生命 歸納社區四大願景

市建局透過「社區營造研究」,歸納出項目範圍一帶居民對社區未來發展的四大願景,包括「知識共聚」、「民生共創」、「社區共享」及「身心共融」。為實踐並深化這些願景,市建局復修了九幢樓齡逾60年的唐樓,除保存建築美學與歷史價值之外,亦以培育社區營造精神,按區內居民的共同願景,延續這些唐樓昔日作為居所的用途,為舊建築注入新生命。

三組建築物的外牆設計,以印刷業為主題,採用黑白、單色及四色印刷風格,象徵印刷技術的演變,以反映區內印刷業的歷史;樓宇內部亦以報紙編採、排版及發行等元素創作多幅壁畫,重現昔日報業的場景,展現街區的歷史及文化底蘊。而且,項目內部亦重新佈局,市建局除將唐樓空間改劃成38個不同大小的單人或雙人單位外,亦全面升級樓宇設施至合乎現今標準,並增設光纖網絡。項目以「共居」的概念營運,吸引來自不同背景或文化的人一同居住,建立緊密的人際關係及交流,並將這互動推廣至鄰里及社區,建立成一個更密切的生活社群,回應「民生共創」和「社區共享」的社區期望。舊唐樓復修後,不再只是歷史遺跡;這些建築物活化後更是社區的核心,連繫區民、建立睦鄰關係及創造生活。

設立「唐樓體驗館」 延續歷史記憶

九幢唐樓中,士丹頓街88至90號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除了保留唐樓的樓梯及以傳統「上海批盪」工藝展示的外牆飾面外,市建局在其一樓設立「唐樓體驗館」,原址保留了室內紅磚牆身及花紋地磚;又將部份原裝木窗、木門、門框拆下修復,重組成一幅摺門重置於館內,並以充滿舊日足跡的家居用品佈置,讓訪客近距離感受昔日生活環境與建築工藝,延續歷史記憶。

市建局在士丹頓街88至90號內,設立「唐樓體驗館」,讓市民感受舊日的生活足跡。

)舊建築被賦予新生命,鞏固了歷史街區的重要性,更為社區帶來活化新動力。市建局在士丹頓街88至90號內,設立「唐樓體驗館」,讓市民感受舊日的生活足跡。

除了完成舊唐樓的復修、保育和活化,市建局亦擔當「促進者」角色,與社區團體協作,推動跨代共融與居民參與,舉辦不同活動,如邀請區內學校參與壁畫創作及社區導賞團,讓街坊認識本地歷史文化,實踐「知識共聚」的願景。此外,市建局與街坊合力開闢社區苗圃,鼓勵區民共同種植,增強社區凝聚力和歸屬感,進一步推動「身心共融」的社區氛圍。

市建局士丹頓街保育活化項目,為殘破歷史建築賦予新生命,配合社區營造手法,將社區對「知識共聚」、「民生共創」、「社區共享」和「身心共融」的四個願景實現,活化作多元用途,延續它在社區以至城市當中的角色。

由主導角色演化至協作者 落實社區願景

在活化士丹頓街項目的進程中,市建局的角色更從主導變成協作,逐步加強社區持分者的意識和參與度,並將項目推進成他們自主籌劃和由居民主導的市區更新案例。

位於華賢坊台階的「社區苗圃」是首個試點,市建局將社區內一塊丟空已久的土地創造為種植區,並協助招募街坊成立義務園丁小組及舉辦工作坊,分享基本栽植技巧。此後便交由居民自發組成的義務園丁接手、合作打理。最後,居民更開闢多一個種植區,發展成為「社區苗圃2.0」。現時兩個社區苗圃已成為鄰里聚腳點,更吸引了咖啡店進駐苗圃旁邊的店舖,為社區增添活力。

街坊自發接手義務打理社區苗圃,種植花卉,並吸引到新舊居民共同參與。街坊自發接手義務打理社區苗圃,種植花卉,並吸引到新舊居民共同參與。

另外,居民亦善用社區客廳舉辦不同類型工作坊和活動,令社區客廳成為構建社區網絡的空間。與此同時,市建局再在街區增添四幅壁畫,為社區帶來新景象,更帶動周邊大廈業主自發請來藝術家為其大廈外牆創作巨型壁畫,以至鼓勵到業主進行樓宇維修工程時,參與市建局資助的美化街區計劃,配合街區環境設計其大廈外牆的飾面,提升了整體街區的形象。這種由居民高度參與及自主更新的模式,不單實踐了「自己社區、自主更新」的理念,亦令更新後的地區和居民鄰里變得更融和、更有溫度。

市建局在中和里大廈外牆創作壁畫,將昔日印刷業的歷史以藝術呈現。市建局在中和里大廈外牆創作壁畫,將昔日印刷業的歷史以藝術呈現。

由「點」出發  鼓勵社區參與

市建局以整全的市區更新模式,結合活化、保育、復修工作,並融入社區為本的地方營造理念,推動可持續市區更新。這模式由「點」出發,以舊唐樓的活化為起點,逐步延伸至周邊街區,連結街坊、商戶與社區空間,鼓勵社區持分者主動參與、共同創造,將「點」擴展為「線」與「面」的社區網絡,改造街區面貌,提升社區居民生活質素。

「共居」項目內的社區客廳,成為了附近居民的聚腳地。「共居」項目內的社區客廳,成為了附近居民的聚腳地。

市建局透過創新思維及與其他社區持分者的協作,在活化過程中保留原有建築承載的街區歷史之外,亦融合城市更新與社區連結,推動「聚、創、合、傳」的社區營造策略,促進居民參與,展現社區共同創造的潛力。市建局期望,透過這種更新模式,在改善居住環境的同時,激發區民自發的創意與參與,以保存不同街區的地區特色,並推動地區經濟與社區的長遠發展。市建局更將此項目的經驗整理成《社區營運者手冊》,作為推動社區營造的參考藍本,鼓勵更多持分者參與城市更新。

由此可見,士丹頓街保育活化項目不只是建築物的活化和更新,更是促成社區意識建立、加強居民凝聚力、共同參與的一個示範,達到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及其長遠可持續發展,展示了「自己社區、自主更新」的可能及可行性,為其他舊區提供具參考價值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