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行政总监网志《挚诚.志成》

市建局改造重设前旺角街市 配合地区康健中心营运需要

为了加强地区基层医疗服务,政府在2017年施政报告提出,逐步在全港18区设立地区康健中心;其中,建议在前旺角街市用地兴建永久的油尖旺地区康健中心。然而,考虑到街市位於「油旺研究」其中一个发展节点范围内,为了提升整个地区的规划裨益,并同时尽快为区内居民提供服务,发展局及前食物及衞生局在2020年将街市交予市建局进行改造重设,利用翻新后的街市大楼作为康健中心的中期选址,而永久选址则在「油旺研究」的范围内物色。

前旺角街市大楼已落成近半世纪,加上停止运作已超过10年,市建局在接手街市大楼后,委聘工程顾问为街市进行全面勘察,以掌握其楼宇结构和屋宇设备的状况。勘察结果显示,在楼宇结构方面,街市天花和墙身出现渗水、石屎剥落及钢筋生锈外露等老化破损情况;另一方面,街市亦缺乏足够的消防安全和无障碍设施,难以符合现代建筑物的要求,实在有必要作出一定程度的改动,以合乎现代法规的相关要求、确保建筑物结构安全,及配合作为康健中心的营运需要。

为此,市建局团队在进行详细设计时,循三方面作出优化,包括提升康健中心的环境安全、增设屋宇和消防设备,及重新设计街市立面和布局;期间,团队一直与医务衞生局密切沟通,以制定合适的工程方案,给予街市大楼作为现代化康健中心的新用途,服务市民。

经过大约四年的技术研究、详细设计和施工,前旺角街市的翻新工程在最近已取得「入伙纸」,市建局团队现正进行大楼的内部装修和执修工程,完工后,将交予医务衞生局和相关营办机构筹备营运事宜,让康健中心能尽快投入服务,以配合财政司司长在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提到,今年内将油尖旺区地区康健站提升为地区康健中心,强化社区医疗健康系统的目标。

从外到内为街市进行「全身检查」

楼高三层的前旺角街市於1977年启用,分为地下、一楼和天台,为区内街坊提供新鲜粮食、蔬果和海鲜等食品。根据油尖旺区议会文件显示,旺角街巿摊档的空置率超过六成,曾有档贩接受传媒访问时称,因附近的花园街街市和大角咀市政大厦相继落成启用,令街市人流减少,影响生意。及后,政府在获得区议会同意,於2010年3月关闭旺角街市,期间一直空置,至2020年市建局接手,透过改造重设模式为街市进行翻新,以配合作为地区康健中心的营运需要。

在进行详细设计前,市建局委聘工程顾问,透过红外线探测仪、敲凿测试和混凝土开破检测等不同方法,从外到内为街市进行「全身检查」,以掌握整幢街市大楼的楼宇结构及屋宇设备等状况。

根据顾问团队的勘察报告,显示街市整体楼宇结构虽然安全,但由於街市落成已经近50年,而在经年累月的使用下,部分墙身不单出现渗水、批荡和石屎剥落等楼宇老化现象,甚至已有钢筋生锈外露等失修问题;再加上街市空置多年,外墙结构老化受损更有机会出现石屎从高处堕下、危害公众安全的风险。

Web photo前旺角街市天花有石屎剥落、钢筋外露(左图),部分天花渗水情况严重(右图)。

此外,街市的排水系统、电力装置等屋宇设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街市亦没有装设消防花洒系统、消防水缸及无障碍设施,不符合现今建筑法规和安全的要求。

改造重设循三方面优化街市大楼

为此,市建局团队在研究将街市转作地区康健中心用途的改造重设方案时,循三方面作出优化,包括:

(一)提升环境安全
前旺角街市大楼原设有两个停车处,包括垃圾车和供街市档贩上落货的车位。然而,供档贩使用的停车处只有一个泊位,占地约60平方米,每当车辆要驶入停车处上落货时,只能以「车尾入」的模式倒车行驶,对驾驶者和周边行人安全均构成威胁。因此,团队因应地区康健中心必须提供足够上落车位或泊位,供复康巴士、私家车或的士使用,方便长者或残疾人士往返中心的要求,将原先的两个停车处合并,令停车场面积增加2.8倍,至约226平方米,合共可提供三个泊车或上落客位;而扩阔后的停车场亦提供足够空间予车辆「调头」,不需要再倒车进入中心,加强保障中心使用者和行人的安全。

地区康健中心旨在为市民提供慢性疾病筛查及管理、家庭医生配对、健康推广、健康风险评估和社区复康等服务,因此,中心的衞生环境尤其重要。为此,团队特别在中心的天台排气喉安装由市建局资助珠海学院专家团队研发的紫外光消毒杀菌装置,减低喉管传播病毒的风险。我们亦应用不同的防菌物料,例如在治疗室或诊症室地板铺设「无缝胶地席」,以及在墙身髹上防菌乳胶漆,减少细菌积聚,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衞生和洁净的环境。

(二)增设消防和屋宇设备   合乎法规要求
前旺角街市大楼建於70年代,没有装设消防花洒系统和消防水缸等设备,加上旧式街市一般没有预留空间设置消防水缸。为此,市建局团队将在天台原本供街市保安员使用的小型宿舍拆卸,利用该空间设置消防水缸,既解决公用空间不足的难题,亦达致合乎现行法规要求的目标。

针对街市内部的排水系统、电力设施不足以应付康健中心营运需要的问题,市建局团队除了在街市大楼内增设食水缸、更换老旧淤塞的喉管及重新铺设电力装置之外,更为大楼进行内部装修,包括铺设地板、粉饰墙身等,亦安装冷气及接驳光纤网络,确保所有供水、供电及互联网络等设施准备就绪,让营办机构进场后,只需专注为康健中心添置医疗器材及家具设备等,便可以让中心投入服务,尽早为市民所用。

前旺角街市一直欠缺无障碍设施,为方便长者、轮椅使用者或行动不便人士出入或在康健中心活动,团队将街市原有的升降机,更换为「畅通易达升降机」;升降机内笼亦较一般的大,而控制按钮亦设有触觉点字和触觉标记,照顾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此外,团队作周全考虑,在大楼地下和一楼设置了两条长约25米、附设扶手的斜道,以及增设升降台,一旦升降机发生故障或需要维修时,这些设施便可发挥作用,减低对有需要人士的不便。

web photo 康健中心增设有扶手的斜道,方便轮椅使用者和长者等有需要人士前往不同楼层。(设计构想图)

(三)重新设计街市立面和布局
旺角街市大楼的原设计和布局,是为街市用途而度身订造。以街市地下和一楼的立面为例,原设计为一列离地面3米高、没有玻璃的窗户,原意是方便街市档贩利用地下空间堆放货物时,不会阻挡窗户。

不过,为配合康健中心的运作需要,团队必须要在原建筑设计上作一定程度的改动,包括改造面向广东道和亚皆老街的街市立面、重新设计窗户的位置及加装玻璃,并扩大窗户的面积,以增加天然采光。至於康健中心的外墙饰面,更采用了硬度较高的铝板代替油漆,减低日后的维修需要。

web photo康健中心面向亚皆老街方向采用落地大玻璃设计,增加采光之余,在视觉上亦能发挥宣传推广作用,吸引市民入内索取健康资讯和接受服务。(设计构想图)

至於街市内部,原设计由砖墙分隔每个档位,但这种「一格一格」的间隔,却不适合康健中心的运作需要,亦局限了中心内部可以用作通道,尤其是为轮椅人士提供较大空间走动的环境。因此,团队需要将砖墙拆掉,重新设计内部空间的布局,为大楼地下设置宽敞的接待处和等候区,方便市民,亦为轮椅使用者提供足够的空间到访不同楼层。

web photo考虑到康健中心的营运需要,团队清拆街市原有的砖墙摊档间隔(左图),改为接待处和等候区(右图/设计构想图);营办机构进场后,亦会添置医疗器材及家具等设备。

此外,为了加强地区康健中心与社区的连结,以及促进行人畅达性,团队特别在康健中心面向亚皆老街的地面层,采用落地大玻璃设计,增加采光之余,亦提高中心的视觉通透性,吸引途经康健中心的市民入内获取健康资讯或接受服务,让中心与社区有更强的连结。

我们亦考虑到现时在亚皆老街的一方,有多个露天巴士上落车站,但却欠缺排队设施,加上旧区行人路较狭窄,在繁忙时间路经的行人和候车乘客容易出现争路情况,一旦遇着雨天就更为狼狈。为此,市建局团队特别将康健中心面向亚皆老街的落地玻璃向后移约一米,提供了额外的空间让市民在等候巴士时作短暂停留或避雨,改善候车环境之余,行人路亦变得更「阔落」和易行,提升该处整体的环境。

web photo团队将面向亚皆老街的落地玻璃向后移一米,腾出更多空间供市民和候车乘客使用。(设计构想图)

市建局团队在推展这个项目上,除投放额外资源外,在设计和工程方面都花费了不少心思,旨在提升旧街市在屋宇设备、消防设施等硬件设施的水平,以配合康健中心的日常运作需要;我想藉此机会感谢医务衞生局、发展局、路政署水务署消防处运输署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在整个翻新工程对市建局的支持。

永久地区康健中心设於洗衣街项目内

市建局将街市翻新成地区康健中心的工程最近已取得「入伙纸」,以及消防处批出的「消防纸」;在未来数月,市建局团队将加紧为大楼进行内部装修和执修工作,期望这个空置多年的街市大楼建筑物,经过市建局改造重设后,以新生命、新用途,继续为广大市民服务。

改造后的地区康健中心将足够应付未来10年的运作需要。期间,市建局开展的洗衣街/花墟道发展计划(洗衣街项目),将会以「一地多用」的模式兴建一幢多用途的综合大楼,在完成有关建造工程及落成启用后,前旺角街市的地区康健中心,将会无缝过渡至新综合大楼内,作为永久选址,为区内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资讯和护理服务。

藉著市区更新,改善的不仅是旧区已建设的环境;社区设施和服务的一并提升,亦加强市民对预防疾病的意识和管理健康的能力,令市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都能提质、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