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政總監網誌《摯誠.志成》

市建局改造重設前旺角街市 配合地區康健中心營運需要

為了加強地區基層醫療服務,政府在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逐步在全港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其中,建議在前旺角街市用地興建永久的油尖旺地區康健中心。然而,考慮到街市位於「油旺研究」其中一個發展節點範圍內,為了提升整個地區的規劃裨益,並同時盡快為區內居民提供服務,發展局及前食物及衞生局在2020年將街市交予市建局進行改造重設,利用翻新後的街市大樓作為康健中心的中期選址,而永久選址則在「油旺研究」的範圍內物色。

前旺角街市大樓已落成近半世紀,加上停止運作已超過10年,市建局在接手街市大樓後,委聘工程顧問為街市進行全面勘察,以掌握其樓宇結構和屋宇設備的狀況。勘察結果顯示,在樓宇結構方面,街市天花和牆身出現滲水、石屎剝落及鋼筋生鏽外露等老化破損情況;另一方面,街市亦缺乏足夠的消防安全和無障礙設施,難以符合現代建築物的要求,實在有必要作出一定程度的改動,以合乎現代法規的相關要求、確保建築物結構安全,及配合作為康健中心的營運需要。

為此,市建局團隊在進行詳細設計時,循三方面作出優化,包括提升康健中心的環境安全、增設屋宇和消防設備,及重新設計街市立面和佈局;期間,團隊一直與醫務衞生局密切溝通,以制定合適的工程方案,給予街市大樓作為現代化康健中心的新用途,服務市民。

經過大約四年的技術研究、詳細設計和施工,前旺角街市的翻新工程在最近已取得「入伙紙」,市建局團隊現正進行大樓的內部裝修和執修工程,完工後,將交予醫務衞生局和相關營辦機構籌備營運事宜,讓康健中心能盡快投入服務,以配合財政司司長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到,今年內將油尖旺區地區康健站提升為地區康健中心,強化社區醫療健康系統的目標。

從外到內為街市進行「全身檢查」

樓高三層的前旺角街市於1977年啟用,分為地下、一樓和天台,為區內街坊提供新鮮糧食、蔬果和海鮮等食品。根據油尖旺區議會文件顯示,旺角街巿攤檔的空置率超過六成,曾有檔販接受傳媒訪問時稱,因附近的花園街街市和大角咀市政大廈相繼落成啟用,令街市人流減少,影響生意。及後,政府在獲得區議會同意,於2010年3月關閉旺角街市,期間一直空置,至2020年市建局接手,透過改造重設模式為街市進行翻新,以配合作為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運需要。

在進行詳細設計前,市建局委聘工程顧問,透過紅外線探測儀、敲鑿測試和混凝土開破檢測等不同方法,從外到內為街市進行「全身檢查」,以掌握整幢街市大樓的樓宇結構及屋宇設備等狀況。

根據顧問團隊的勘察報告,顯示街市整體樓宇結構雖然安全,但由於街市落成已經近50年,而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下,部分牆身不單出現滲水、批盪和石屎剝落等樓宇老化現象,甚至已有鋼筋生鏽外露等失修問題;再加上街市空置多年,外牆結構老化受損更有機會出現石屎從高處墮下、危害公眾安全的風險。

Web photo前旺角街市天花有石屎剝落、鋼筋外露(左圖),部分天花滲水情況嚴重(右圖)。

此外,街市的排水系統、電力裝置等屋宇設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損壞;街市亦沒有裝設消防花灑系統、消防水缸及無障礙設施,不符合現今建築法規和安全的要求。

改造重設循三方面優化街市大樓

為此,市建局團隊在研究將街市轉作地區康健中心用途的改造重設方案時,循三方面作出優化,包括﹕

(一)提升環境安全
前旺角街市大樓原設有兩個停車處,包括垃圾車和供街市檔販上落貨的車位。然而,供檔販使用的停車處只有一個泊位,佔地約60平方米,每當車輛要駛入停車處上落貨時,只能以「車尾入」的模式倒車行駛,對駕駛者和周邊行人安全均構成威脅。因此,團隊因應地區康健中心必須提供足夠上落車位或泊位,供復康巴士、私家車或的士使用,方便長者或殘疾人士往返中心的要求,將原先的兩個停車處合併,令停車場面積增加2.8倍,至約226平方米,合共可提供三個泊車或上落客位;而擴闊後的停車場亦提供足夠空間予車輛「調頭」,不需要再倒車進入中心,加強保障中心使用者和行人的安全。

地區康健中心旨在為市民提供慢性疾病篩查及管理、家庭醫生配對、健康推廣、健康風險評估和社區復康等服務,因此,中心的衞生環境尤其重要。為此,團隊特別在中心的天台排氣喉安裝由市建局資助珠海學院專家團隊研發的紫外光消毒殺菌裝置,減低喉管傳播病毒的風險。我們亦應用不同的防菌物料,例如在治療室或診症室地板鋪設「無縫膠地蓆」,以及在牆身髹上防菌乳膠漆,減少細菌積聚,為使用者提供一個安全、衞生和潔淨的環境。

(二)增設消防和屋宇設備   合乎法規要求
前旺角街市大樓建於70年代,沒有裝設消防花灑系統和消防水缸等設備,加上舊式街市一般沒有預留空間設置消防水缸。為此,市建局團隊將在天台原本供街市保安員使用的小型宿舍拆卸,利用該空間設置消防水缸,既解決公用空間不足的難題,亦達致合乎現行法規要求的目標。

針對街市內部的排水系統、電力設施不足以應付康健中心營運需要的問題,市建局團隊除了在街市大樓內增設食水缸、更換老舊淤塞的喉管及重新舖設電力裝置之外,更為大樓進行內部裝修,包括鋪設地板、粉飾牆身等,亦安裝冷氣及接駁光纖網絡,確保所有供水、供電及互聯網絡等設施準備就緒,讓營辦機構進場後,只需專注為康健中心添置醫療器材及家具設備等,便可以讓中心投入服務,盡早為市民所用。

前旺角街市一直欠缺無障礙設施,為方便長者、輪椅使用者或行動不便人士出入或在康健中心活動,團隊將街市原有的升降機,更換為「暢通易達升降機」;升降機內籠亦較一般的大,而控制按鈕亦設有觸覺點字和觸覺標記,照顧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此外,團隊作周全考慮,在大樓地下和一樓設置了兩條長約25米、附設扶手的斜道,以及增設升降台,一旦升降機發生故障或需要維修時,這些設施便可發揮作用,減低對有需要人士的不便。

web photo 康健中心增設有扶手的斜道,方便輪椅使用者和長者等有需要人士前往不同樓層。(設計構想圖)

(三)重新設計街市立面和佈局
旺角街市大樓的原設計和佈局,是為街市用途而度身訂造。以街市地下和一樓的立面為例,原設計為一列離地面3米高、沒有玻璃的窗戶,原意是方便街市檔販利用地下空間堆放貨物時,不會阻擋窗戶。

不過,為配合康健中心的運作需要,團隊必須要在原建築設計上作一定程度的改動,包括改造面向廣東道和亞皆老街的街市立面、重新設計窗戶的位置及加裝玻璃,並擴大窗戶的面積,以增加天然採光。至於康健中心的外牆飾面,更採用了硬度較高的鋁板代替油漆,減低日後的維修需要。

web photo康健中心面向亞皆老街方向採用落地大玻璃設計,增加採光之餘,在視覺上亦能發揮宣傳推廣作用,吸引市民入內索取健康資訊和接受服務。(設計構想圖)

至於街市內部,原設計由磚牆分隔每個檔位,但這種「一格一格」的間隔,卻不適合康健中心的運作需要,亦局限了中心內部可以用作通道,尤其是為輪椅人士提供較大空間走動的環境。因此,團隊需要將磚牆拆掉,重新設計內部空間的佈局,為大樓地下設置寬敞的接待處和等候區,方便市民,亦為輪椅使用者提供足夠的空間到訪不同樓層。

web photo考慮到康健中心的營運需要,團隊清拆街市原有的磚牆攤檔間隔(左圖),改為接待處和等候區(右圖/設計構想圖);營辦機構進場後,亦會添置醫療器材及家具等設備。

此外,為了加強地區康健中心與社區的連結,以及促進行人暢達性,團隊特別在康健中心面向亞皆老街的地面層,採用落地大玻璃設計,增加採光之餘,亦提高中心的視覺通透性,吸引途經康健中心的市民入內獲取健康資訊或接受服務,讓中心與社區有更強的連結。

我們亦考慮到現時在亞皆老街的一方,有多個露天巴士上落車站,但卻欠缺排隊設施,加上舊區行人路較狹窄,在繁忙時間路經的行人和候車乘客容易出現爭路情況,一旦遇着雨天就更為狼狽。為此,市建局團隊特別將康健中心面向亞皆老街的落地玻璃向後移約一米,提供了額外的空間讓市民在等候巴士時作短暫停留或避雨,改善候車環境之餘,行人路亦變得更「闊落」和易行,提升該處整體的環境。

web photo團隊將面向亞皆老街的落地玻璃向後移一米,騰出更多空間供市民和候車乘客使用。(設計構想圖)

市建局團隊在推展這個項目上,除投放額外資源外,在設計和工程方面都花費了不少心思,旨在提升舊街市在屋宇設備、消防設施等硬件設施的水平,以配合康健中心的日常運作需要;我想藉此機會感謝醫務衞生局、發展局、路政署水務署消防處運輸署等相關政府部門的在整個翻新工程對市建局的支持。

永久地區康健中心設於洗衣街項目內

市建局將街市翻新成地區康健中心的工程最近已取得「入伙紙」,以及消防處批出的「消防紙」;在未來數月,市建局團隊將加緊為大樓進行內部裝修和執修工作,期望這個空置多年的街市大樓建築物,經過市建局改造重設後,以新生命、新用途,繼續為廣大市民服務。

改造後的地區康健中心將足夠應付未來10年的運作需要。期間,市建局開展的洗衣街/花墟道發展計劃(洗衣街項目),將會以「一地多用」的模式興建一幢多用途的綜合大樓,在完成有關建造工程及落成啟用後,前旺角街市的地區康健中心,將會無縫過渡至新綜合大樓內,作為永久選址,為區內居民提供更優質的醫療資訊和護理服務。

藉著市區更新,改善的不僅是舊區已建設的環境;社區設施和服務的一併提升,亦加強市民對預防疾病的意識和管理健康的能力,令市民的居住環境和身心都能提質、提效。